财新传媒
2015年02月08日 16:20

蹭饭记

 

小瓜:

    我终于租到了一个便宜的房子,上次找的公司又黄了,钱自然紧张点。这一个星期以来我和鼠标只在车费上花钱,我们到处去蹭饭吃,找到一个绝对棒的方法——展览都是有食物供应的,那么,我们就一直去参加各种展览。昨天是C先生在上海美术馆的个展,鼠标设法弄了一张请柬,要知道在上海美术馆的展览,结束后都是有答谢晚宴的,我和鼠标当然乐意至之啦。

说的是三点半开幕,结果四点半才进去。在门口,可以...

阅读全文>>
2015年02月08日 16:12

学者大呼今日读书者太少,可是图书市场却空前繁荣。经典书籍几乎每隔一段时日就会更换一次版本,装帧设计越来越与国际化接轨。上次和宋逖去逛万圣书店,发现书籍装帧得真是漂亮。以前坐地铁会常有人看报纸,而今是一根耳机线,一块显示屏。不知道手机阅读会不会减少一点车上的性骚扰,似乎没有人调查过。

博士论文最低十万字。听过一次预答辩,评阅者问学生写了多少字。十一万。学生回答声音都会小一点。十万不如二十万,似乎没...

阅读全文>>
2015年02月02日 23:30

哦教授,能不能送给我两张你不要的画!

哦教授,能不能送给我两张你不要的画!

 

    朋友向我讲起搬家的趣事:

“一个帮忙搬画的工人一直在看我的作品,他似乎想对我说点什么,不时偷眼看我,又看看画。因为我一直忙于现场收拾,没有来得及和他说话。后来东西都摞齐在外,等货运公司签收,我们终于有时间停下来。他便故意靠近我的旁边,站了一会儿,他说:‘教授,你的画我很喜欢。我便问他为什么喜欢,他咕噜噜半天,有一个词语我听清楚了,他说很实在。他又跟我聊他帮其它艺术家搬画室,描述他在那...

阅读全文>>
2015年01月31日 01:26

我略知它一二

我略知它一二

 

正如这部电影的名字《我略知她一二》,看完之后,对这部电影的印象便是略知它一二。

电影里穿插很多冷漠刻板的现代主义建筑、工地、脚手架、桥梁。每个人说话时,都将头转向公众,像是在接受访谈。它时时刻刻都在中断观看者对其叙事的逻辑编排。还有旁白哲学式的语言干扰,说的内容似乎与电影情节之间是若有若无的关联。

六十年代的时候,是法国哲学界人才辈出,戈达尔这部电影是为哲学作注。里面的台词看上去混淆,...

阅读全文>>
2015年01月29日 14:23

差异性中的对话

差异性中的对话

20141219日,由苏典娜策划的“边缘体”一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馆二层半的展厅举行,参展的六位艺术家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以装置和影像作品表达对所处城市的精神感受和生活状态。这个展览属于中央美院的“项目空间”之一,该项目空间的旨在以项目制的方式培育优秀青年策展人,为青年策展人搭建一个学术和展示平台。展览现场是一块不规则的、有圭角的空间,亲临现场,会发现对于年青的策展人来说,要游刃有余地控制展览空...

阅读全文>>
2015年01月23日 09:16

箭术与禅心

箭术与禅心

“保持平常心看待周遭事物。”论及禅宗,脑袋里蹦出的是这句话。禅宗公案也翻阅了很多,可始终在此岸看彼岸,无法将其和自身的修业联系起来。

 直到有这么一本好书,用了文字,却超于文字的表象,像平缓的呼吸一样,让人顿时开悟。德国的哲学家奥根·赫立格尔不满足于西方哲学的实证,远渡重洋到日本学禅。我们知道铃木大拙,知道小泉八云,却不一定知道赫立格尔。西方人易于用实证的思辨来讨论哲学,而禅宗也是思辨,却不仅仅...

阅读全文>>
2015年01月07日 18:48

鲁迅的恶搞

 

上海话的腔调,始终觉得有一种尖酸刻薄感,尤其是在上海当地人家聚会,看一桌阿姨们搓着麻将聊天,东家长李家短的唠叨起来,即便听不全懂,就那强调和神态也是可猜出几分的。绍兴话和上海话还是不同,但我以为那种腔调的意态还是相差不远的。今天读到鲁迅一首白话文的翻译,非常有意思,其语言里真的夹杂着江浙这边独有的刻薄。

张泌的《浣溪纱》调十首,其九云:

    

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

阅读全文>>
2014年12月26日 12:41

一步的距离

每次看姜文的电影,总觉得导演的强力意志无处不在,演员尽兴了,观众却晕晕的,有种被牵着鼻子走的不快。和《让子弹飞》一样,分明使的是媚俗的花招,捞了好处,折过头来偏骂媚俗是二货。姜文电影里喜欢造景观,营造出怪诞和反讽。景观是超现实的,演员却按照有血有肉的现实主义在演。朋友情,兄弟义,情侣爱,看他电影,就知道他平日里怎么和朋友拜把子结交的。他的电影,恰如今天艺术圈的投射:是这个圈子的大家一起热闹,不是这...

阅读全文>>
2014年12月13日 11:54

是纪念还是祭奠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大屠杀。今天在各种信息媒介上看到提醒记住这一天的相关信息,但里面所使用的一些措辞引人深思。

南京大屠杀是“国耻”吗?我以为这个词很不妥当。丧国辱权可以说是“国耻”,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达30多万人,而且死难者多为手无寸铁的百姓,奸淫掳掠烧伤抢杀,使南京变成一座屠城。对中国人来说,它不是国耻,而是国难;对战死沙场的抗日英烈来说,那是国殇。

“大屠杀纪念日”?...

阅读全文>>
2014年12月04日 18:15

狗性?人性?

狗性?人性?

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也在电影、文学和绘画里成为一个故事母题。就我所见的关于狗作为主角的故事里,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倾向:电影往往以狗的萌宠、忠诚、勇敢为叙事角度,因为影视需要一个票房效应,选择一个温暖的意象来描述人与狗之间的故事,即便是像日本的《八公犬》这种看一次哭一次的狗儿电影,也是打的情感牌。上学期在清华观影室看过一部国产的《狗十三》,倒是跳离了人狗的其乐融融,少女的叛逆和父亲的独裁通过狗的丢失...

阅读全文>>
2014年12月03日 12:39

狗子的童谣

狗子的童谣

回到上海,狗子已经快六岁了。宠物店里各类宠物衣物玩具具备,好事者还为宠物进行了拟人化设计,连狗狗书包都有。它是个特别顽皮的家伙,没想到书包背上,它像被使了定身法,站在那里傻住了。想必它以为被绳子套上了,动弹不得。真是叫人忍俊不禁,父亲见了照片顺口作了一首童谣,自觉生动而俏皮,摘录如下:

小狗仔已成郎  背着书包上学堂  老师同学说它小  跳上桌子比高长  老师教字它不识  老师教歌汪汪汪  同学作...

阅读全文>>
2014年12月02日 16:46

装置艺术小谈

装置艺术小谈

从两个方面谈:一是装置和雕塑的区别,一个是装置和材料关系:

 雕塑和装置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主义之后雕塑用了很多现成品,比如德加,做《十四岁的小舞女》,用现成的裙子来做。他当时是想捕捉印象派的感觉,用裙子的轻盈感去表现舞蹈者的轻快,属于印象式雕塑。一般说到雕塑,从西方这条线索来说,它和建筑有很大关系。在希腊,雕塑就是从建筑里面分离出来的。涉及到一个基座问题,有一个基座作为基础,不管是做什么样的...

阅读全文>>
2014年11月28日 00:20

岂非答谢词——关于帅好先生当代艺术思想论坛2014年度“艺术史论奖”答谢词

帅好先生的答谢词岂非“答谢”二字能客套尽。跟帅好先生未谋面之前,以为他是一个虬须浓密,带着厚厚眼镜片的,像战地大兵一样骁勇之人,结果见到他本人,发现他是一个有着学者风范的谦谦君子。尤其是他说话,带着些许本地口音,又为他添加了几分幽默。

  我没去现场,是读的帅好先生这篇答谢词,不只看到文字的闳约,也听到了现场声音,触到了神经末梢的情感。一开头那段生死交错的深沉与哀痛,可见他乃性情中人。常常有一些人...

阅读全文>>
2014年11月24日 21:17

大闸蟹

 回到上海正好是吃大闸蟹的时节,今年的大闸蟹便宜了不少。往年一些机关单位发红利,阳澄湖的大闸蟹一箱接一箱地发,送礼、请客使大闸蟹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今年连领导办公桌上摆放一盆花草都还要斟酌有无越界,更何谈满足口腹之欲的大闸蟹呢?自然是无人问津,但真意味着普天之下从此清廉么?

一蟹八爪,拔去两爪,仍可横行,只修枝,不治干,膏脂腹中暗藏而已!

阅读全文>>
2014年11月08日 12:43

爱在黎明破晓时

爱在黎明破晓时

 

列车搭建了一个小世界人际关系的结构,它将陌生人聚拢,又在特定的地点让他们分散。文学、电影都喜欢在火车上做文章。小小的车厢里有人间的故事,也有意外的邂逅。它就像一个乌托邦空间,在短暂的旅程中,可以随心所欲地超出人生的预算之外作一些天马行空的安排。若是你向来坐列车都没有什么奇遇产生,不是在于列车上的人无趣,而是在于你的人生态度。列车在二战期间,就是一个集中营的缩小版,在电影里,视觉印象往往定格...

阅读全文>>
2014年11月08日 12:26

我们来自清华吗?

我们来自清华吗?

他们都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但是他们都在从学校的高墙里向外冲出。

一提到清华和北大,不少人都有名校情结。刚进入清华,也许会激动地意识到自己俨然已成为“清华人”,接下来,逐渐从激动到顺应到麻木,当看到蜂拥而至的游客还在清华园排队留影时,不免咧嘴一笑,或者露出被挡道的不耐烦。毕业时,已经忘了这是清华,因为我们和所有非清华的学子们一样,都面临着找工作,都面临着理想和现实能否对应的焦虑。

北京、雾...

阅读全文>>
2014年10月26日 12:09

镜头里的雕塑感

镜头里的雕塑感

安东尼奥尼曾经拍过一段《米开朗基罗的凝视》,雕塑纪录短片,非常有意思,把自己变成镜头里的观者,在罗马圣彼得教堂观看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没有背景音乐,只有观看和感知的视觉表现。这是一部视觉转换成触觉的经典:镜头变成了人的手,在抚摸雕塑。深浅、明暗、光影、大理石的冰凉和肌肉雄强的手感、摩西的克制,全在镜头里了。安东尼奥尼 的视觉深度是有身体感的,他用镜头探索到了古典雕塑语言的本质:三度空间的细微变...

阅读全文>>
2014年10月23日 13:08

关于高行健的绘画

关于高行健的绘画

近来小说家、诗人画画,并举办大型而隆重的展览已经屡见不鲜,有朋友发来高行健的作品给我看,微信上也有好几篇关于他的作品介绍,甚至有一篇题目就是“被高行健惊到了!一个诺奖作家的画居然也这么厉害”。当然一个文学家画画,画得很有感觉,被大家相互赞颂传阅无可厚非,但如果真要认真讨论起作品来,那么我们就先排除掉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能画出好画的世俗震惊,回到他作品本身来看。

高先生谈自己的水墨观如此:“...

阅读全文>>
2014年10月17日 19:43

如果摩登变成一种文化标签?

上海属于吴越文化的一部分,吴越文化里有非常反叛、坚韧、原始的因子,从“礼让之国”到“黩武之邦”,既有卧薪尝胆的英雄气魄,好勇轻死的吴戈越剑,也有西施范蠡出奔隐退的浪漫情怀。而且河姆渡和良渚文化作为源头,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吴越文化这里,河姆渡、良渚等江南丝绸商途向北发展,成为“丝绸之源”。作为同样重要文化塑造的民间,比如像济公的形象——刻薄、装疯卖傻、大智若愚,在民间被津津乐道,我们后来在陈丹...

阅读全文>>
2014年10月17日 19:08

朦胧就是看不清?

201433日,东京画廊推出叶剑青个展“视觉维度的主体修辞”,策展人田畑幸人先生提出“新朦胧主义”的概念,以此概括亚洲艺术中的当代艺术新趋向。紧接着20141011日,又由策展人皮道坚策划了第二届“新-朦胧主义”,展出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日本地区的21位艺术家的作品。

艺术家把画面处理得模糊不清,并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表达方法,其中有一拨受德国艺术家里希特影响特别大。里希特的朦胧是一个观念性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