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毛姆骨子里是轻视女人的,幸运的是,他是一个同性恋,轻视女人,但仍相信爱,这让他不至于失去女性读者。他巧舌如簧,尖酸刻薄,对人世充满了挑剔,正是这个特质,使他能敏感地捕捉到生活的细节,成为了一个作家;然而,也正是他对人世的吹毛求疵,当他把尾巴后的蜂针刺向人性的恶时,把自己也搭了进去,缺乏健康的人格心理使他被归为二流作家。

《面纱》这部小说非常能代表上述毛姆的性格特征。他小说里的男主人公总是被塑造成一个清高自傲、洞察一切世事的智者,而女人往往是肤浅庸俗之物。毛姆并不善于编故事,但他擅长于洞悉人心,在他的小说里,人物的性格特点不是靠故事叙事表现出来,而是借助于那些充满机锋、一语戳中要害的对话浮现出来。在《面纱》里当医生瓦尔特知道妻子的奸情之后,他说:“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无比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己之私就和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据我所知,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往往感到伤心失望,继而变成愤怒和尖刻。我不是那样。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

瓦尔特说出的话就是毛姆的心声,即便是受辱,他也不屑用拳头或暴力来解决,他有自己清高的处理方式。作为对凯蒂不忠的惩罚,同时也是对自己会爱上这样一个二流货色的蔑视,他带上凯蒂去了中国一个正在疯狂流行霍乱、死人成堆的小镇。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炼狱场,面对如此多患上霍乱恐怖而痛苦的死人,瓦尔特和凯蒂慢慢走近了。那么他们是否相爱了呢?

我们来作一个设想,如果全世界的男人女人都死光光了,只剩下一对没有爱的男女,他们要一起战胜寂寞、孤独、恐惧,他们会不会相爱?根据科学家的说法,共同面对危难的男女,在战胜危机之时往往会擦出火花,那是因为人脑中有一些化学物质,当这些化学物质入侵人脑的时候,男女就会坠入情网。比如一种称为苯和胺的化合物,简称PEA,男女相爱依赖于头脑中产生足够多的PEA,人处在危险的时候,也会分泌PEA,让人呼吸和心跳加速、手心出汗、面色发红、瞳孔放大,所以一对原本无感的男女,很有可能历经危难,会产生感天动地的恋情。

然而,文学不是描写真实,而是创造真实。毛姆曾幽默地调侃自己处于二流作家的最前列,他对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性的深刻描绘的确不是吹嘘的。在小说里他没有让这两个人碰撞出真正爱的火花。凯蒂从头到尾都没有爱上瓦尔特,即便是小说的后半部分,两个人走近了,对凯蒂来说只是想寻求之前出轨的宽恕和原谅,她说:“我们并没有彼此相爱,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朋友。”

瓦尔特染上霍乱,临终前说了一句谜一样的话:“死的却是那只狗”。凯蒂不明白这句话,她的朋友韦德逊解释说,这是出自一个文学典故,大意是:一个好心人领养了一只狗,刚开始相处融洽,但随之狗发了疯,咬了人,人被救了,狗却死了。瓦尔特根性是非常冷酷的,他让凯蒂去找情夫摊牌,如果情夫愿意离婚娶她,他就放她走。他很清楚情夫是不可能为凯蒂离婚并娶她的,她去只是自取其辱。他冷眼地看着凯蒂回家的心碎和崩溃,没有任何安慰,凯蒂带着难堪和绝望与他一起来到中国的霍乱灾区。在这一局上,瓦尔特没有动一根手指,也没有说一句狠话,却狠狠地报复和羞辱了凯蒂。

即便是临死之前,他也不愿意公然为此事而道歉,即便之前他们两人已经达成了和解。这是毛姆洞悉人性复杂的神来之笔,对瓦尔特来说,他不是不能原谅妻子出轨这个事情本身,而是羞耻自己对凯蒂的爱。凯蒂曾经问瓦尔特,“你就那么看不起我吗?”他回答,“不,我看不起我自己。”“为什么?”“因为我爱你。”这个对白真是经典,无情而又深情。爱这样一个肤浅并且不忠的女人,瓦尔特感到羞耻。然而,他对自己爱她无能为力。毛姆从这个角度去描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忠,真是真实而深刻得让人毛骨悚然。

这本小说在刻画灾难时人性的自我救赎方面没有达到史诗般的回响,而谈什么是男女之爱或者说婚姻的状态倒是入木三分。也许正是如此,和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相比,似乎它的格局的确小了一点。我们也很容易想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流原,一场霍乱成全了瓦尔特和凯蒂。即便如此,毛姆依旧诚恳地告诉读者:爱情、婚姻面前都蒙着一层不真实的面纱,揭开这层面纱“将是一条通往宁静的路”。忘了谁说过一句戳中婚姻穴位的话:“婚姻的后来由女人的一厢情愿和男人的充耳不闻组成”。

和小说的结局不同,电影《面纱》的结局通往了温情,瓦尔特和凯蒂在分离之前产生了爱恋,爱到离别才相遇。电影《面纱》最棒的是其悠缓平稳的叙事,所有的激情、愤怒都含蓄克制,情绪从头至尾都非常平缓,让人在平淡中去琢磨背后的波涛汹涌。值得一提的是背景音乐特别棒,而且简洁有力的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苦难,医学和清洁卫生上的愚昧,国民的麻木无知。

小说里凯蒂丧夫后回到香港,和情夫又上了一次床,做爱之后她极端嫌恶自己,匆匆回到英国,和父亲一起去了巴哈马群岛。这段行为的处理和心理转折描写也是毛姆非常精彩的。而电影则处理为她带着孩子在路上遇见了情夫,情夫还想和她继续勾搭,她却带着孩子贸然离去,从此萧郎是路人。电影的编剧虽然对毛姆的原著有所删改,但总体而言,叙事很完整,在桂林的取景也非常优美。据说导演是毕业于历史系,整部电影前后酝酿了六年,为了真实而贴切地还原20世纪初期中国的那个历史时代,对中国的取景点作了非常周详的考察。毕竟,电影有自己的镜头语言和讲故事的方式,看官如若有闲情,最好把小说和电影一起看才过瘾。

 

话题:



0

推荐

邱敏

邱敏

13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专业美术史论,爱好电影、文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