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学者大呼今日读书者太少,可是图书市场却空前繁荣。经典书籍几乎每隔一段时日就会更换一次版本,装帧设计越来越与国际化接轨。上次和宋逖去逛万圣书店,发现书籍装帧得真是漂亮。以前坐地铁会常有人看报纸,而今是一根耳机线,一块显示屏。不知道手机阅读会不会减少一点车上的性骚扰,似乎没有人调查过。

博士论文最低十万字。听过一次预答辩,评阅者问学生写了多少字。十一万。学生回答声音都会小一点。十万不如二十万,似乎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书越写越厚,学问却不一定越做越精。专著评审,一两万字的论文再好,必然敌不过二三十万的专著。评阅专著,专家组大多数也是在翻阅目录,再参考学术声誉指数,定下名次。高校里的各种项目申请,评审组第一遍先扫学历、资职,研究生及研究生以下,先扔一边去,再看发表的期刊是否核心,参与过什么项目,学术声誉如何。学术等于项目,如此商业的操作方式,能有好的书面世么?费孝通《乡土中国》一百页不到,写得字字如击鼓之声,白话文能写得如此以小见大,屈指可数。民国之前的书,短而精悍,依仗的是古文字的精简。难怪陈平原大叫,图书应该瘦身。

 

出版业书的种类越来越多,但是每本书的发行量却在减少。中国的出版业是畸形发展。孔夫子网的二手书价格往往是原书的二到三倍,今日电子版本、网络读物越来越多,冲击这图书市场,有精明者进行垄断,一次性将所出版本全收刮囊中,再待价出售。身边有一些朋友有藏书癖,每日一上网必然挂着图书网上,何日某书出了什么版本,断版的书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如数家珍。大陆图书业繁荣,但是一些书还得在港台去买。像胡兰成的书大陆这两年陆续出版,未删减版的还是在台湾有。上学期老师去香港中文大学访问两个多月,主要在那里复印书籍,突然觉得胸闷,后来发现是复印机的铅粉作怪。

 

有一则笑话,富商装修房屋,客厅要雅。怎么设计都嫌不够文气,设计师干脆购几千册书,做成两堵书墙,富商连连称好。无论怎么设计,还是四四方方的书放在那里显得沉稳。

 

按照今天电子文本和图书业抢夺地盘的竞争趋势来看,中国总有一天也发展成为《托尔金的袍子》里描述的那种珍版书市。该书作者里克·杰寇斯基是著名的英国珍本书商。曾取得牛津文学博士学位,专门收售二十世纪重要著作的首版及手稿。诸位只要读上此书几页,再不喜欢读书者,也会萌生购书的欲望,不信试试。 

话题:



0

推荐

邱敏

邱敏

13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专业美术史论,爱好电影、文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