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五家法国著名博物馆、八位顶级艺术大师、十张经典传世名作,411日至615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一展厅熠熠生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法国总统奥朗德分别为展览题写序言。这8位画家的10幅传世名作,每一幅都堪称法国“国宝级”画作,并且均为首次访华展出。

该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共同主办,汇集了法国五大博物馆的10幅绘画珍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历史价值。10幅作品和现藏博物馆分别是:来自卢浮宫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画像》、《木匠圣约瑟》和《门闩》;来自凡尔赛宫的《63岁时着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全身像》;来自奥赛博物馆的《秋千》和《煎饼磨坊的舞会》;来自毕加索博物馆的《读信(毕加索和阿波利奈尔)》和《斗牛士》;来自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的《三个肖像的构图》和《油画》。

——以上摘自观察者网综合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中国国家博物馆消息报道

 

 

我们学校也在星期一博物馆闭馆日专门组织了师生去看十幅油画展。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形式,但是美术馆的特展无法逃避文化与权力问题的追问。

今天修建或正在修建的博物馆、美术馆不单单是一个陈列艺术品的地方,建筑体自身就是一个文化竞争形象。对于艺术展示来说,厂房结构是最棒的展示空间,既不浪费空间,又节约经济成本。但是各地的美术馆、博物馆都在建筑自身形式的设计上煞费苦心。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博物馆或美术馆业已成为地方政府的文化策略,但是如果没有有份量的艺术藏品,这些建筑充其量也就是一个节日焰火。

另外一个就是永久性收藏与特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互补而又对立的关系。往往特展带有新闻效应,媒体的宣传会吸引或者加深观众的从众心。而永久性收藏它会助长观者的惰性,“它就在那里,我随时都可以去看。”“每次都在那里,没啥好看的。”这些都是非常常见的论调。在欧洲的博物馆,往往观者更偏向于选择首先看一看临时展,尤其是大展上的艺术品。时间充裕的话,再看永久性的作品。但是在中国有一种选择心理特殊性,就是不花钱的先看。毕竟中国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只有几年的时间,在要收门票的时期,只有专业人士、学校、爱好者去参观,而对于普通的百姓,他们宁可选择去公园或者遗址,也很少考虑去博物馆或美术馆。免费开放后,虽然有来自专业界的抱怨之声,比如特展公众如潮,影响了专业人员的观看或研究,但是对国民的艺术只是普及还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中国民间有“不吃亏”、“看稀奇”的文化心理,我曾记得去年在国博下午闭馆前走出展厅,看到一群人围在厅北角领取什物,几乎每个走出展厅的人都好奇地停下来,好多人手伸进去了,可是眼睛并没有看到,一把抓来,结果一抓就是一叠书签,看看似乎没什么大用处,表情是讪讪的,还没走出展厅,书签就丢垃圾桶里了。所以在国博里,人流相对比较少的还是要付费的特展厅。但参观人数并不代表博物馆真的普及到了大量的观众中。

对于十幅油画展,非专业人士不一定真正认识到了这十幅油画在艺术史上的重要意义,但是进入国博前,这十幅画的主人是谁,却起到了一定的解释作用。尤其是习近平专门给展览写了序言,这在媒体宣传上的效果远远超过学院里艺术史的效果。

国家博物馆本身建立的时间就不长,里面的珍品都是各地博物馆的“进贡”,这些珍品要对应得上“国家博物馆”的名字,同时珍品的数量也巩固着国家博物馆的地位。公共博物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联系在一起的。毛时代艺术为人民,那时的艺术是直接为政治服务的,公众享有的是年画,博物馆的建设还停留在低级水平,艺术的宣传却火热到了直接是政治的传声筒。

博物馆、美术馆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艺术的阐释。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他们可能直接评价建筑——谁设计的,花了多少钱?也可能他们的阐释与身体感受有关。比如国家博物馆排对、繁琐的安检,安检员穿着制服,表情严肃:“背包的站在这边,不背包的站哪边。排成一列,包请安检,请喝一口水,请举手……”,无形中规训着每个参观者的身体。经过被强行规范之后,进入展厅竟然会有一种被松绑一样的感觉。会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你会特别享受作为一个“自由公民”在此刻的感受。展厅如此多,你可以选择你想要看的展厅,一楼的指示牌无形中又在规划你的参观路线。当你看到这个展厅时要收费的,你可能会犹豫,看看展览题目是不是自己熟悉的,门口的展览序言可以一眼看到,谁写的,如何介绍,特展来自于什么地方,它们辅助着你做出自己的选择。

我曾听到几个民工大叔在永久性展览的雕塑馆部分讨论作品。里面一个大叔很庄重地告诉旁边几个人,这几件是买掉的。我顺着他手指的地方看过去,那是作品下的标签,贴着一个类似拍卖会上卖掉的圆圈。那只是分类标识,很明显大叔把它错当成拍卖会上的订货标志。而他旁边的人很信服地跟着他,好奇地探头探脑,一边问,这个要买多少钱。大叔背着手,开始了“专业”的介绍……

大卫卡里尔在《博物馆怀疑论》里指出,艺术展览依赖于那些显然不完全有关所属权变动的事物。展示中的艺术事实是不能完全独立于博物馆的语境的。康德以来的论述艺术的哲学家们常常谈到非功利的审美愉悦,他们认为,在观看视觉艺术时,人们是将自身与实用的意识分离开来。这样的思路是无法理解博物馆的。君主、拿破仑与继承者们以及各种各样的共和国的总统都将艺术的展览与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博物馆是大城市里的宏大建筑,显现出突出的消费能力。

所以虽然只有十幅油画作品,它们除了自身是艺术史上的珍品之外,也是文化与权力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与中国这两年在国际上的地位,能有效地调动西方博物馆珍品,荟萃到一起的隐性政治经济实力有关。

  

话题:



0

推荐

邱敏

邱敏

13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专业美术史论,爱好电影、文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