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那日坐火车闲着无事看了《红楼梦补》,事后常觉恼恨。此书从林黛玉病逝那一段开始写,后来寿未尽,又还魂。还魂后,以前的情却全无,变得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辞别了大观园亲人,回苏州去。宝玉中举后,做了和尚,苦死了宝钗,贾家为了拉宝玉回红尘,为他取了黛玉,圆了宝玉黛玉二人的情缘。之后又有紫鹃、晴雯、宝钗相继还魂,袭人嫁入蒋家,也因蒋玉涵有情义,退了婚事,还了袭人。黛玉嫁进贾府,陆续将紫鹃、晴雯、袭人、宝钗收入室中,而且处理贾府之事的精明胜于凤姐,大度不输于宝钗。

这些叙述都是小时候看红楼梦生的遗憾,曾胡乱想象过的美事,真没想到竟然有人将其一一写了出来。可是读罢味同嚼蜡,只恨这“补”不是良药,伤了原作的神,还害人胸闷气滞。《红楼梦》并非单一写儿女之情,而是借“情”道出了世态,澄明了古典美学精神。而《红楼梦补》却只续写了情事,古今情事感鬼神泣天地的也甚多,只是《红楼梦补》太循着事理,好比馋嘴小儿没能吃到糖,便想象天上降糖雨,一抓一个满意。《红楼梦》里印象最深就三人,一是宝玉,因其痴而深情诱人;一是黛玉,因其虚而婵娟动人;三是王熙凤,因其奸而周全服人。可是在《红楼梦补》里,这三人都失了原作的神韵,宝玉像个空心人,有情无痴;黛玉本如同中国画里留白的部分,虚虚渺渺,充满仙气,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还魂后竟变成如同王夫人(宝玉母亲)一样的凡人;而王熙凤更是唯唯诺诺,失去了凌厉之气,要知道原著中贾府的荣耀权势,有一部分是可以从凤姐的凌厉个性描绘中体会到的。估计作者也觉得书的贫乏,写写也无趣了,结尾处突然来个黛玉欲撕毁太虚幻境的册子,天上塌一块大石,宝玉惊醒,原来红楼一梦。哎,这结尾如此突兀,仓促收场,好比电影看了一半停电了。

张爱玲曾说,生平四件恨事:海棠无香、鲥鱼多骨、《红楼梦》残缺不全、高鹗妄改。《红楼梦》的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凡模仿者没有曹雪芹那样的修养和经历,只会为读者平添一件件恨事吧。

以前看《金瓶梅》读到西门庆暴毙,就觉得全书到此落幕,精气神都随西门庆的死统统收了个尾,后面潘金莲、香梅、陈经济等等人的后续之事,再怎么用力刻写,读来都处于随时可放手的心态。还读过《西游补》,唯有这本续集还觉得有几分意思,因为作者挖空心思不在于想原作者的心意会如何,而是就着自己的性情,借《西游记》的因头来写了后面的故事。最有意思的是,它里面的荒诞性,有点现代剧的意思,把古今的名人名事戏拟一番。孙行者闯入小月王幻造的“青青世界”,接着又跌进“万镜楼台”,从一面镜子里进入“古人世界”和“未来世界”,忽又变为虞姬要从楚霸王那里探明秦始皇的踪迹,又拜岳飞为师,在地狱审判秦侩,还碰到绿珠坠楼等等,一切都像梦幻之境,荒诞曲折,让人忍住不一口气要读完。它也了却了不少古今恨事的遗憾,可是并不循着常理,所以有陌生感的新奇。 

话题:



0

推荐

邱敏

邱敏

13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专业美术史论,爱好电影、文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