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只是一个电影爱好者,但《导演的摄影课》这本书却教我怎么从取景框的角度去看电影,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关在黑匣子里的观众去享受故事情节。

作者杰奎琳。弗洛斯特本人就是电影摄影师,并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任教。这本书最棒的地方还在于,它并不只是杰奎琳的个人观点,她通过访谈的形式,综合了五个著名的电影摄影师的观点,这些摄影师合作的导演也是电影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名字:科恩兄弟、诺兰、李安等。

电影是一个团体合作的结果,不像通常意义上的艺术家只是个人的行为(今天当代艺术也开始呈现“工厂制”的合作力量)。我们往往只记住导演的名字,其实一部电影的成败不仅仅在于导演,它关涉到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从制片人、剧本、服装、道具、摄影师到演员,它们构成了一个抽象意义上的“艺术家”。而摄影师相当于导演的眼睛,并要把视觉想象的对应物又再次投射到屏幕上。看了这本书,可能导演最大的能力不在于个人的才华,而在于将整个团体组织起来,达成共识非常重要,某一领域没顾及到,可能都会影响拍摄。

最能表现电影拍摄的艰辛和混乱的就是特吕弗的《日以继夜》,这部电影通过电影的方式告诉了一个导演所必须具备的组织能力。

导演和摄影师在拍摄前期讨论的都是非常具体的东西。导演必须清楚自己拍这部电影是为了什么,这时他其实位置是站在观者的立场,观者可能从这部电影得到什么?这直接关涉到如何用视觉语言来打造视觉想象。导演和摄影师会讨论书面文字怎样转换成一种视觉语言。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电影其实基本已经出来了,文字已经基本在头脑里完成视觉转换,接下来就是实践出来。所以这个步骤非常重要,它关涉到电影的成败。电影即兴发挥的东西不是没有,但它必须在事先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框架,故事用什么方式去讲、演员怎么安排、视觉语言采用什么方式,这些不是在拍摄的过程中临时出现的,好的导演很清楚自己接下来一步該怎么做,而不是只知道正在做的这一步。摄影师在读剧本的时候,情节就开始视觉化,与此同时开始考虑摄影技巧,比如用什么焦距、色调、运动以及什么类型的胶片。

导演可以不那么精通摄影技术。这本书里谈到了摄影师对导演这方面能力的看法。如果不精通,也有好处,想法不会被限制住。而李安则是一个对技术非常有悟性的导演。他可以区分32MM28MM的镜头、不同的滤镜、不同的胶片之间的细微差别。拍《断臂山》时,李安所用得摄影师是罗德里戈 普列托。普列托拍摄过的电影我看过《爱情是狗娘》、《21克》、《巴别塔》,他是一个可以在不同的电影里制造出不同的视觉气氛的摄影师。李安的《断臂山》视觉特非常传统,因为李安要求用朴素的摄影同时又不那么众所周知的风格去拍摄。他们在不同的剧情阶段上,选择了不同的胶片。“低感胶片能使山中的浪漫时光变得更锐利更明快,反之,使用感光度较高的胶片则创造出一种粗颗粒的效果,表现那些回到镇上后的场景。”《断臂山》里营造出的那种牧歌式的浪漫不仅仅是靠叙事来推动,视觉是引动观众产生这种联想的重要手段。两牛仔在山中那段快乐时光,空气透彻,让人忘忧,因为摄影师选择了“柯达产的50D5245,因为我想让那些影像带着一点明快、干净的感觉。”后来李安又和普列托合作了《色戒》。

导演必须信任摄影师,在拍摄的过程,他不可能一边看取景框,一边看现场演员的表演。这个时候,他得把视觉完全交给摄影师,去对现场作调度。

对一个导演来说,电影不像绘画一样可以高产。拍一部电影至少两三个月,有的长达数年。所有一个导演的生命期限里,不可能超过50部电影。但一个画家可以画上百上千件作品。绘画往往也是给摄影师和导演带来视觉灵感的对照物。在这本书里,将了伦勃朗、维米尔、卡拉瓦乔、爱德华 霍珀等人的画作,是如何给电影的视觉画面带来好处的。这几位艺术家的画都是非常戏剧化的构图、用光,尤其是对对光线的处理。维米尔的作品经常被作为影片的参考,从窗户射入的光源会有效地营造气氛和色彩的微妙感。像拍艺术家传记的片子,可能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在画面上却是严格按照艺术家本人的创作来进行光线、色调以及画面构成的处理。比如《带珍珠耳环的少女》,它的每帧图像都是维米尔的画,故事却是虚构的,但它让我们对讲述的内容深信不疑,就是因为画面是严格按照维米尔的作品来布景、用光、用色。而萨姆 门德斯的《毁灭之路》则在构图上大量采用了霍珀的绘画构图。霍珀是怀斯那一波美国地方写实主义艺术家,他的作品总是画冷寂的街景、寂寞的房间。用几何形的线性切割,或垂直或横向或对角线,让画里的人物总是饱受孤独。《断臂山》里也用到过怀斯的构图,怀斯的画和霍珀不太一样,虽然都是营造一种孤独感,他更喜欢执着地用横向的地平线来分开天空和大地,人物就孤独地竖立在天地之间,有一种十字架的殉道象征。

还有一个就是色调的处理。色彩基调会强化影片情感的方式,唤起观众本能的反应。伯格曼的《低语与呐喊》里面红色的大量使用,让人印象深刻。但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色彩提示。而对于那些不是凸显色彩转换来表达情感的电影,在读了这本书后,对以后的观影方式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导演和摄影师以及美术师会在拍摄前就讨论色彩的问题,定下主要色彩的基调。服装、道具、布景都与色彩有关,这直接影响到故事气氛。这些都还是软件上的准备,而还有一个是我们作为观者不知道的,就是掌握胶片的感光。“摄影师以多种滤色片和明胶滤光片以及后期调色或处理,来强化和巧妙控制电影胶片,提供适合影片所讲故事的视觉风貌。他们对胶片了如指掌,懂得它们是如何对光作出响应的,他们可以将不同色温的光源混合在一起,实现一种特殊的风貌。”对于摄影师来说,懂得胶片就如同厨师懂得调料一样。开拍之前,会对做试片,导演、美术师、摄影师会一起看样片,选择某款胶片。今天使用数字技术,色彩控制更加灵活多变。

里面还谈到了照明,采用高调还是低调照明,采用顶光还是测光等等,都在解释着叙事。比如喜剧片就是高调光,恐怖片则会通过光线的变化制造各种面积大小的阴影,来提示有恐怖的事情发生。

另外就是摄影机的位置安防。以前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总是静静的画面,据说他的摄影师总是趴在地上拍摄,以至于肚子受了凉,总害胃病。每部片子基本都用固定的拍摄角度。摄影机的镜头移动花样其实很多,有横摇、上下摇、变焦距、跟镜头或手持摄影。还有一种就是镜头不动,演员动。比如伍迪艾伦、伯格曼的电影,喜欢采用摄影机不动,让演员动。

我还没有完全说完这本书的内容。如果你是一个热衷于观影,并不仅仅限于娱乐休闲的爱好者,建议读读这本书,它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体会一部电影的制作、优劣。 

话题:



0

推荐

邱敏

邱敏

13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专业美术史论,爱好电影、文学。

文章